学院工作

工匠精神

在黎明前簇成一道光 ——记商务工程系最美抗疫人

在黎明前簇成一道光

——记商务工程系最美抗疫人

困境之下见精神,危难之时显担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封住了学院的大门,打破了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全院师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但纵有疾风起,自有人披荆斩棘,迎风而上。商务工程系的领导和老师们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同心抗疫,众志成城,终筑成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壁垒,护佑着700多名学生的安康。危险来临,他们选择了无畏;困难当头,他们选择了面对;重任在肩,他们选择了担当。平日里他们只是默默无闻、无名无利的老师。而此刻,他们是黎明前的光,黑暗中的星。他们,是最美的抗疫人。

重任抗在肩,无悔亦无怨

19日下午,因排查出有次密接师生,商务工程系按上级指令,立刻做出对学生进行分控封闭管理的安排。700多名学生被分在四个区域,庞大而艰难的搬家、安置等一系列工作由此展开。负责教学楼A座的孙凤翠老师率先挺身而出,接受了领导的重托,扛起了统筹、组织的重任,成为了教学楼A座师生的主心骨。289名学生需要从宿舍楼搬着床板、被褥等行李搬至教学楼A座一到四层各个教室。既要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又要井然有序、不出差错,还要及时安抚学生的不良情绪,这其中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孙凤翠老师从容镇定,不急不躁,沉稳地带领其他四名老师,分工合作,紧张而有序的组织学生顺利完成了搬家及后续的所有工作。从搬家命令下达开始,老师们就马不停蹄地接受了一项又一项考验:合理分配宿舍、帮学生搬行李、搭床、给学生发饭、烧热水、测量体温、去医务室买药、到超市买日用品,安抚学生情绪、及时和领导汇报情况……一直持续到半夜两点多,所有工作都已安排妥当,孙凤翠和其他几个老师才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坐下来歇一歇。嗓子哑了,眼睛红了,身子疲惫的一下都不想动。学生们安稳地睡了,可孙老师睡不着,担忧学生睡不习惯,担忧学生着凉生病,又想着明天还需要解决学生的哪些困难,还需要跟领导汇报哪些工作……

23日教学楼解封,学生又从教学楼搬回宿舍。当院领导看到商务工程系几百名学生的第二次搬家工作又如此高效有序,团结有力,欣慰之时,不由地感概:不容易啊,真是辛苦你们了!当院领导表扬孙凤翠老师有担当、工作细致有条理,孙凤翠老师却感慨说:“以前没有经历过,如今才切身体会到,困难面前,只要信念不倒,初心不变,没啥克服不了的!”在如此困境之下,孙老师保持着难得的乐观和清醒。她从不抱怨,也不指责,她细数和她并肩作战的几个老师的倾全力付出,感叹同事之间的凝心聚力,衷心地夸赞学生的懂事明理,想起19日早晨她临上班时,丈夫说的一句话:学校有困难了,哪有退缩的道理!这些支持和力量,让孙老师更加坚定和无畏,无怨也无悔。

无私舍小家,倾力为大家

“妈妈,你啥时候回家啊,我想你了…。”每当韩秋春老师接到四岁女儿打来的电话,都会安抚一两句就果断挂掉。虽然心里有万般不舍和深深的挂念,但重任当前,根本不容她在自己的小家和小我情绪上耗费时间,她甚至没时间去看清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一双儿女的愧疚和想念有多么深沉。韩秋春老师做事一向果敢、利落。此次疫情封控期间,她带头负责宿舍楼A座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天二十四小时驻守在宿舍楼里,从凌晨干到深夜。在宿舍楼未解封的这几天,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两个小时。韩老师和其他几名老师每天一起带领学生进行早中晚体温监测,细致认真,绝不敷衍;每日核酸检测,有序组织学生高效率完成;配餐发放时,还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并及时收集整理;宿舍及楼道需定时消杀,韩老师都是拿着工具亲自上阵,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疫情期间,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比较大,韩老师组织老师们深入到宿舍对情绪异常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每天的工作都异常繁多,极其消耗心力和体力,韩老师始终没喊过一次累,没叫过一次苦。在集体利益面前,她将小家抛在身后,把一双儿女交给父母,顾不上四岁的小女儿每天喊着要妈妈,顾不上儿子上网课没人督管,她一头扎进学校繁重的管理工作,没日没夜,工作做得既细致又高效,她瘦弱的身体迸发着巨大的能量,将困难一个又一个地击败。

像韩老师这样有着博大情怀的老师还有很多,张维伟就是其中的一个。家有两个“小棉袄”的张维伟是个超级奶爸,妥妥的女儿奴。平日里对两个女儿极其上心,不敢疏忽。但19日早晨,得知疫情突来,却狠心将两个女儿交给老人,和同是本校老师的妻子一起踏入学校的大门,扎进了繁重而艰难的抗疫工作中。张维伟主要负责宿舍楼C座的近300名男生的管理,人数多,管理难度大。十几岁的男孩子正值血气方刚的青春期,被突然隔离在狭窄的宿舍楼里不能出门,很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因此,除了每天繁重的常规工作要做到高效、有序之外,还要时刻紧绷着安全这根弦,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这给张维伟等六名年轻的男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平日里粗线条的男老师们,此刻不得不逼着自己把工作做得细致再细致。在张维伟老师的眼里,不管多小的问题,都要记在心里,刻在脑子里,务必及时解决,不让小问题扩大。为此,他常常一有哪怕一丁点空闲时间,就扎到学生宿舍里,和孩子们聊天,发现存在的隐患,并及时安抚学生焦躁不安的情绪。21日,宿舍楼C座出现第一个体温在37.3度以上的学生,也是第一个隔离区域的发热病例,张维伟老师即刻严格按照疾控中心要求,不间断地对这个孩子进行体温测量并及时上报留存,即使此刻的他已是身心万分疲惫,仍不忘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个学生的心理疏导。整整七天的隔离期结束时,偌大的宿舍楼,近300名男生,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学生状态非常稳定。张维伟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禁感慨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是什么给了张老师如此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支撑着完成于他而言如此艰巨的任务,是信念,是担当,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疫”不容辞,向险而行

在危难面前,总有一些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逆流而上,向险而行,商务工程系的袁明明和翟俊杰两位老师就是这样的抉择者。19日早晨,袁明明老师居住小区于清晨即封闭,要求只进不出。而此时袁老师得知系里因有次密接人员在疫情中成了一线战场,700多名学生封闭在校,压力巨大。袁老师没有一丝犹豫,立刻决定想办法回到学校。而孩子的父亲由于从事医务工作,也在第一时间奔赴了抗疫一线。此时,袁老师毅然选择留下年幼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家,驱车返校。由于疫情形势严重,返校途中多次关卡被拦截,袁老师心急如焚,竭力向交警说明情况,当时的她想的只是封控在校的学生等着她,需要她,她必须迅速回到学生身边,终在多次周折后返回学校。到校后,袁老师马上进入自己所带的班级做学生安抚工作和心理疏导,并嘱咐学生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给学生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这些天,袁老师始终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做最危险的工作,干最累的活。323晚,封控区一位女生隐形哮喘病发作,经院领导批准后袁老师立即驾驶自己私家车带着学生到丰南医院就诊,直至病情缓解才回学校继续隔离。

面对当前防疫严峻形式,袁老师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逆向而行,“疫”不容辞!袁老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勇敢,何为担当。

和袁明明老师做出同样抉择的还有翟俊杰老师。他所居住的小区也很早就封闭了。出不去,怎么办?翟老师心里挂念着学生,挂念着学校,他当即决定,不能再等了,得想办法!他跑到社区,反复跟社区解释、协调。当他看到了学校可以给开具证明的消息,马上把证明拿给社区看,讲明自己的工作性质,终于如愿得到了批准。翟老师敏锐的感知到,此次疫情可能比想象的还要严重,此次返校,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他清醒而理智,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仅靠冲动。他迅速回家收拾行李,想到可能有同事没来得及带生活用品和食物,他细心地一并给同事们都准备了,忙得连饭都忘了吃。离开小区门口时,有社区工作者给他加油,竖大拇指,他内心充满了无比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抗疫一线,翟老师以他十足的干劲和乐观阳光的心态感染了众多师生。20日,因系里排查出有次密接师生,翟老师和四十多个学生和老师被安排到集中隔离点,他毫无畏惧,一句抱怨没有。在集中隔离点,担心学生情绪不稳定,常常和孩子们聊知心话,组织学生线上app歌房唱歌、拍视频来疏解情绪。原本压抑而枯燥的隔离生活,在翟老师的努力调节下,学生有如获得新生般的喜悦。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既要有深入一线的学生管理者,也要有给力的后勤保障。袁媛和张煜敏老师就承担着这个重任。数据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她们需要24小时驻守办公室,埋头于各种各样的表格。每天还要耐心细致地通过电话或微信逐一核实集中隔离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且做细对师生提供药品、生活必需品以及防疫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既要上请下达,又要下请上达,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袁老师和张老师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充足的劲头去面对。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

其实,在抗疫一线默默发光发热的老师还有很多,无法用文字一一尽述。但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担当被看在眼里,刻在心上,感激满怀。曾有21烹调一班的同学集体给系里的老师们写了一封感谢信,信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我们都企盼岁月静好,山河无恙。但世事变化无常,一旦危难降临,一定需要有人去负重前行;黎明之前,也要有人去点亮黑暗。而这些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老师们就是那负重前行的勇士,那道点亮黑暗的光!